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争鸣>>正文 |
从有序性原理解读气化学说和阴平阳秘
时间:2022-05-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祝世讷 马淑然 薛公佑
当前学术界对中医气化学说和阴平阳秘观的理解一直存在偏差,仅把气化学说的内涵解读为人体内部气化运动是生命特征,把阴平阳秘观等同于阴阳平衡。从中医系统论有序性原理来看,气化学说和阴平阳秘观揭示了人的维持非平衡的耗散结构特征和有序稳定机制,是对人体深度复杂性的把握。
什么是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六原理,揭示有序是人的深度复杂特性。该原理表述为:人的健康不仅是稳定,更是有序,是有序稳定;疾病不仅是失稳,更是失序、失序而失稳。
有序是生命的深度复杂性
生命作为开放的热力学系统,它在物质、能量的代谢中不走向熵极大的热力学平衡,而是在非平衡的条件下保持着稳定状态。它的非平衡稳态的保持机制与一般的热力学系统不同,具有“有机性”。即通过自组织过程走向有序,并在特定有序度上保持稳定。同时,有序稳定的“有序性”也是由特定条件建立和保持的,随着条件的波动它也会发生变化,即系统的有序性的变化,可从有序性低走向有序性高,也可从有序性高走向有序性低。因此,从有序的不同水平可以区分稳定的不同性质,把稳定与有序统一起来,考虑人体状态时不仅要考虑是否稳定,更要考虑是否有序。系统的进化阐明了有序稳定是最佳状态。因此,非健康态或疾病不仅仅是“失稳”,更是“失序”,中医所讲的各种“失调”,各种以“紊乱”命名的疾病,都是对有序度下降为病的认识。“失稳”,但不失序,就仍在健康(正常)范围,有序度的下降才是健康的偏离;有序度的改变必然引起“失稳”,其中,有序度提高,打破原有的稳定,属于进化、生长,是健康的表现;有序度降低,也打破原有的稳定,但属于退化、衰亡,是偏离健康的表现。从有序性的变化可以看健康与非健康的转化。这样,有序性的变化和状态,成为人的生命质量,即健康水平的更深刻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有序性,是深入理解人的健康与疾病内在本质的一个新方向。
不能用“平衡”定义健康
在医学史上曾有不少医学家主张用“平衡”定义健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能完成。
生理学和整个医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健康除了包含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平衡现象外,还包含着大量非平衡现象和机制,甚至可以说,生命在本质上是非平衡的。健康还包含着大量不能用“平衡”概念来讨论的内容。
19世纪以来,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创立,证明生命作为开放系统,有着与孤立系统非常不同的特性,划清了平衡与非平衡的界限,证明生命在本质上是非平衡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健康的本质是有序稳定。这样,不但从根本上揭示了用“平衡”定义健康的困难根源,而且为理解健康的深层本质提供了新理论。
总之,现代科学和医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证明,人的生命中既包含着某些平衡现象,也包含着大量非平衡现象,而在本质上是不平衡的。健康不能用“平衡”来定义,健康是人体系统的一种特定稳态,这种特定稳态有其更深刻的本质,即有序。
生命是耗散结构
什么是耗散结构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创立耗散结构理论,于1977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命名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第一,开放系统。第二,远离热力学平衡。第三,系统内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耗散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结构,具有空间、时间等多维特征,其基础或本质的是物质和能量的耗散功能过程。
生命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18世纪的“机械医学模式”强调人是机器,20世纪以来医学家们越来越注意到人不是机器。主要原因有六:一是两者发生起点不同,二是两者形成机制不同,三是两者调节方式不同,四是两者代谢作用不同,五是两者稳定性质不同,六是两者有序性不同。机器的机体是孤立系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地熵增走向无序,人的机体是开放系统,“以负熵为食”,建立和保持有序性。如欧文·施罗丁格指出:“一个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是负熵,它不断地从环境中摄走秩序。”
中医气化学说和阴平阳秘揭示人体有序稳定的深层机制
中医气化学说和阴平阳秘观揭示了人体维持非平衡的耗散结构特征和有序稳定机制,是对人体深度复杂性的把握。
中医气化学说所把握的气化结构本质上是耗散结构
气化学说把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及在体内的代谢机制和过程概括为气化,把人体的气化机制称为气机,认为气化是人的根本的生命活动,气化过程就是负熵化过程,即机体的有序化过程,气机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枢机。气化学说所表达的有序和有序稳定思想,与耗散结构理论不谋而合。
从气的出、入、升、降来说明机体对物质和能量的耗散
气化学说把人视作开放系统,把“生化”机制分为“根于中者”和“根于外者”两个方面,以气的出、入、升、降说明机体耗散物质和能量的机制和过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气化学说把物质和能量在体内的耗散过程称为“升、降”,把机体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出、入”,强调这四个方面的运化要相互协调,从出、入、升、降的统一上说明了物质、能量耗散的重要意义。
从气与形的关系上说明机体是一种气化结构
气化学说把人体理解为包含着气和形两个方面的活统一体,在气形的关系上,提出了与耗散结构理论完全一致的观点,把人的结构理解为由气化所形成的结构,可用中医的语言称之为“气化结构”。主要表现为:
在气与形的基本关系上,明确肯定气是形的本原,形是气的产物;从气化过程来说明形是一种气化结构;从气的运化过程的变化来说明形的变化;从气机的常与变来认识生理、病理变化。
中医学从未接受过机械人体观,也没有以解剖形态为核心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而是以气化来表述人的生理、病理,建立了独特的耗散结构论观点。
第一,气化机制是人的生理、病理的基本内容和普遍基础。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没有气的出入升降,就没有人的生命活动;任何人体及其组织结构都由气的出入升降支持,没有离开气的出入升降的结构。气机的状态和变化是人的生理、病理的基础。
第二,气化机制的“常守”是人体健康的内在本质。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气的出、入、升、降各有正常的秩序,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也有正常秩序,这些秩序“贵在常守”,“常守”即负熵化机制正常,机体能保持总体上的有序稳定,人就健康,否则人就发病。
第三,气化机制“失常”是最基本的病机。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气化机制失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轻者表现为功能失调,重者发展为器质性病变,极者可导致死亡。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如实地把人理解为一种活的耗散结构,把健康理解为有序稳定,把有序性的下降和对有序稳定的偏离理解为疾病的深层病机,形成中医学的有序性原理。这种原理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健康不仅是稳定,更是有序,是有序稳定,即阴平阳秘观。
阴平阳秘是非平衡有序稳态
要理解“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关键是要把人如实地理解为热力学系统,阴阳的运化反映着人的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反映着这种过程的热力学特性和熵变化机制。
只要把人及其阴阳运化理解为热力学系统,就必须肯定,它是不平衡或远离热力学平衡的。中医经典理论认为,气分阴气、阳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藏精”和“阳化气”是人的气化运动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在热力学上它是远离平衡的,一旦接近或进入平衡,这些流通和转化就会停滞或结束,生命也就瓦解。
“阴藏精”反映生命物质的合成和生命能量的储存过程,它为“阳化气”提供物质、能量来源,这是在气的“出、入、升、降”过程中实现的,以远离平衡为前提,如果趋向平衡,气的“出、入、升、降”就停止,“阴藏精”的过程就会停止,也就不能为“阳化气”提供物质、能量来源,“阳化气”过程也会衰亡。“阴平”是“阴藏精”过程流的最佳态,远离平衡。
“阳化气”反映生命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过程,它为“阴藏精”提供动力源泉,也是在气的“出、入、升、降”过程中进行,亦以远离平衡为前提的,若趋向平衡,气的“出、入、升、降”停止,“阳化气”的过程就会停止,也就不能为“阴藏精”提供动力源泉,“阴藏精”过程也会衰亡。“阳秘”是“阳化气”过程流的最佳态。
这就是说,阴、阳皆不能是平衡的,任何一方的平衡,不仅会导致自身运化枯竭,还会导致另一方的衰亡,结果是阴阳都“死寂”。
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平衡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与阳之间存在着消长转化的内在矛盾运动,“阴藏精”为“阳化气”提供物质、能量来源,“阳化气”为“阴藏精”提供动力源泉,阴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这是以阴与阳之间的非平衡为前提的。
“阴藏精”“阳化气”的运化过程,以及阴与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化,形成熵产生和变化过程,有不可逆的熵增加,有与环境交换的熵流,有负熵产生。负熵产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层机制,它使机体负熵化,走向有序化,并在达到目标值时趋于熵最小态,实现有序稳定,即所谓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这一最佳状态的“失调”的本质是“失序”,这种“失调”须通过必要的调“序”才能恢复正常。从中医系统论的有序性原理理解中医气化学说及阴平阳秘理论,可以发现中医对人体有序稳定复杂性的深刻认识,这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