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正文

中国针灸学是有实证依据的科学

2022年03月18日 10:00  

日期:2022年03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001版
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医学是生物自然选择的终极生命科学,把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和生物学过程说明白、讲清楚,可以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
中国针灸学是有实证依据的科学
本报记者 王青云


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生命科学博士。

针灸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不仅以其防病治病的显著疗效赢得了普遍赞誉,其科学价值和丰富内涵亦不断被人们所揭示。目前,针灸学在科学研究、临床应用、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针灸学中的“穴位”“经络”等概念是怎么产生的?现代科学能说明白、讲清楚针灸的疗效吗?该如何推动针灸学走向世界?近日,长期从事针灸效应机制研究的朱兵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

针灸学是中国先贤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发明的

记者:针灸学中的“穴位”“经络”等概念很有特色,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

朱兵:穴位是针灸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它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这在《黄帝内经》中是有所记载的。但因为当时书写材料的稀缺,《内经》的文字内容高度概括,导致我们难以确切地了解古代先贤们发现穴位的完整脉络,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经典文献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古人“发现”穴位过程的记录。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了脏腑发生病变时,体表会出现相应疼痛的现象,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反射性牵涉痛”现象相类似。接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又提到可以通过“司外揣内”,诊察相关腧穴来诊断相应的脏腑疾病。人的机体在病变情况下会牵涉到体表特定部位的反应,这是古人形成“腧穴”概念及确定腧穴与靶器官联系的重要依据,后来又观察到刺激这些反应区可以有效缓解相应病症。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古代先贤总结出腧穴的诊断意义与主治价值,并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临床研究所证实。

在《内经》成书的时代,穴位的具体位置还是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而到汉代编撰《黄帝明堂经》时,就采用了体表解剖标志的描述方法,将腧穴固定在了相对具体精准的位置。由此,穴位的操作更加规范,有利于学习、记忆、教学、传承和应用,也容易取得临床验证。

穴位有了具体的定位,共性穴位群的“类穴”概念就此开始形成;千百年来,不断观察到的有效穴位又构成了逐渐增加的穴位布阵群。随着临床观察记录的穴位越来越多,在躯干四肢形成串状分布,相同功效穴位连线的“经脉线”概念就逐渐形成了。于是,穴位的分类、归纳、系统理论化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记者:“穴位”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说明什么?

朱兵:穴位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机体源于病变导致的体表牵涉性病理性反应,是个体病案体表牵涉部位的定位化和一定范围实践基础上群体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产物。

可见,针灸学是古代先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和发明的,针灸的基本要素都来自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针灸学中“穴位”“经络”的认知不断深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针灸学是一门有实证依据的学问。

针灸学与生物进化紧密相关

记者:您首次提出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与生物进化相关, 这二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朱兵:我们说,生物为了适应生存会不断完善和进化出一套自愈系统。我认为,在施治穴位实施有效的刺激可以进一步激发、促进、增强和加快这种自愈过程。穴位就相当于一张携带“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地图”,生物的内脏或者更深部的组织与“体表地图”不断交互调控,也就是动态变化的“穴位敏化”,这也是针灸学的主要特征和精髓。

针灸发展到今天,是人类漫长发展史上生物进化选择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药物不断更新淘汰,但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医学是生物自然选择的终极生命科学,是永恒的。

记者:既然这二者间有紧密联系,能为我们说明白、讲清楚针灸疗效提供什么启示?

朱兵:在针灸学里有一句大家熟知的歌赋“面口合谷收”,为什么治疗口面部疾病要选择合谷穴呢?中医的解释是“经脉联通”,而在脑科学领域,这是有神经科学证据的。

看似拇食指与口面之间存在很长一段距离,但在脑内两者之间却是相互毗邻的关系。一方发生病变,相毗邻的另外一方的支配神经将发生变化,出现功能重组。如面神经麻痹时,支配拇食指(合谷穴区)的脑皮层神经元可以影响到支配功能受损的头面部的脑区,针刺合谷穴就可能由此改变调整口面部的功能状态。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在这方面就作出了很有成效的研究。

体表刺激能够产生强大的脑和神经调控功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而最常用的刺激方法主要是机械刺激、温度刺激、电刺激等。这些刺激方法和针刺、热灸、电针、按摩、穴位贴敷疗法很相似。

可以说,脑科学的很多研究都涉及到体表刺激,神经调控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大都可以作为针灸效应发挥的科学基础,只不过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中医针灸学贴近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能够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走向世界需要“有理”

记者:2021年,《自然》杂志刊发由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秋富团队以及复旦大学教授王彦青、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教授景向红团队合作开展的研究成果,为针灸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您觉得这对于针灸被世界认可具有怎样的意义?

朱兵:马秋富教授是近十余年来在美国从事感觉生理学研究成绩斐然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热爱中医的学者,所以他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具备合适的条件时转换研究方向,联合国内的针灸研究团队开展针灸研究。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刊发是对针灸研究的一次划时代的理论升华,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就像上世纪70年代的“针刺麻醉热”一样,形成“针灸研究热”。针灸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研究要注重同其他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齐心协作,加入针灸原理的科研实践中,说清楚、讲明白中医针灸的科学内涵。

记者:当前,针灸研究发展如何?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说明白,讲清楚针灸的疗效?

朱兵:中医针灸用了数千年,临床上成功的例子太多,但是严格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是近三十年的事。我国现在很重视开展针灸有效性的多中心、多样本临床观察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对多种针灸有效疾病组织联合攻关,也在开展国际合作,证明针刺疗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功能性便秘、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针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针灸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光临床有效还不行,还得“有理”。要把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生物学过程说明白、讲清楚,才能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传播。同时要提高科研水平,不管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要采用更科学、严格的研究方法来得到学术界的共识。

其中,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针灸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针灸是标准化工作开展最好的领域之一,目前已经颁布的标准很多都是关于针灸的。要制定标准,肯定要和国际社会合作交流、取得共识,这项工作目前已经有序开展。

当前,与国际社会合作开展针灸有效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国际上很少有研究团队长期开展针灸研究,大多是把针灸作为中医研究的一部分,属于短期的研究行为。第二,在国内要开展针灸临床研究,都要找资质比较好的医疗机构,而国外都是以针灸诊所为主,缺乏研究条件。对此,研究者可以选择和针灸临床做得不错的国家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

此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针灸领域的临床研究注册平台,正在向全世界推广,针灸医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相互沟通,积累有效的临床病例,让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医师广泛参与到临床研究中,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找到针灸临床治疗规律,共同推动针灸科研的国际化发展。